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何意拆屋
历史上,对鲁迅的评价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主席曾评价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都被纳入中小学课本中,用来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20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曾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作为今人,我们从小接触到的第一种语言,便是汉字,如今最熟悉的语言仍是汉字。
那么,是否证明了鲁迅这句口号,有些言过其实呢?汉字真的会影响中国的发展和命运吗?在这之后,鲁迅先生又提出了“拆屋效应”,又该作何解释?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鲁迅先生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等,鲁迅的作品影响很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鲁迅不无关联。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鲁迅先生明确提出了“废除汉字”的主张。
汉字作为汉语的记录符号,与字母文字不同,它是典型的方块字、意音文字。从公元前年的殷商时期甲骨文,到现在的简体汉字。
中国汉字发展,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极为少见、没有出现断层的文字,是一个古老文明的见证。
在鲁迅先生看来,“废除汉字”是必要的“,汉字是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老,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
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牺牲汉字呢?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马上回答出来。
由鲁迅先生留下的文字可见,鲁迅先生对于“废除汉字”是很有决心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需要新生力量,需要知识分子,需要广大民众开启民智。
开启民智的最好方法,便是学习新文化、新知识,而横亘在国民之间的高山,竟然是汉字,因为汉字太难学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建国之初,我国国人的文盲率达到80%以上,在建国之前,鲁迅所处的时代,国人的文盲率可想而知。
“推倒重建”,总是比慢慢改变,要来的简单、快捷些。鲁迅先生当然不是要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当时国家面临危难,中国人需要自强,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既然时间短,那就只能怎么简单,怎么来。
事实证明,鲁迅所说的确很有道理。建国之后,国家大力推行汉字改革,将简体字普及到国民教育中,也算是个折中之法。
有意思的是,因为受中国文化圈的影响,中国周边的国家,很早之前也开始使用汉字,比如日本、越南、朝鲜、新加坡等国。
后来朝鲜、越南、新加坡相继废除汉字,与中国恩怨最深的日本,至今仍然在用汉字。
“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最先由鲁迅提出,结合当时中国的现状,用来警醒国人。
原文是这样的: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时至今日,“拆屋效应”,已经成了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如果以心理学的专业术语来解释,未免太过复杂。我们直接以一个案例,来说明什么叫“拆屋效应”?
学校有一名学生因为犯错离家出走,班主任急坏了,几天后学生安全回来了,班主任见此放下心来,反倒没有追究学生之前所犯错误。
这里,学生之前所犯错误,便是开天窗,而学生离家出走,就相当于拆屋。只要不离家出走,犯一些错误就可以原谅了。
这当然是不对的,在教育的过程中,错就是错,学生的不良行为绝对不能迁就,否则就违背了教育的准则。
“拆屋效应”,在今天应用非常广泛,既可以放在教育、生活中,也可以放在谈判桌上。在“心理博弈”中,拆屋效应深谙人性二字,可以帮助谈判者取得优势。
结语
鲁迅先生,是一位时代伟人、文学巨匠、人性先知。以前对鲁迅的理解,都是通过课本上的文字解读,不逐字逐句的去解析鲁迅,是无法理解鲁迅,理解中国黑暗的二十世纪的。
很多人以为,鲁迅先生所影响的只是20世纪的中国人,事实上,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享受着鲁迅先生的遗泽。鲁迅先生所说的“废除中国汉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成功了。
繁琐的汉字变成了简体,更易掌握,更易学习,中国全体国民素质日益提高,相信鲁迅先生若能看到这一切,应该能露出欣慰的笑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