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现抢购潮,佛系新加坡的断供焦虑
每经记者:文巧每经编辑:刘艳美
将近凌晨,3月23日这一晚,新加坡关口似乎格外拥挤。
“滴,滴,滴。”安检声有规律地响起,等待过检的人群不时焦急地张望。
自3月23日23时59分起,新加坡正式按下短期访客入境、过境“暂停键”。差不多同一时间,新加坡航空公司宣布,将削减96%运力直至4月底。国际航班减少,使许多外国人担心难以踏上归途。
对于这座国际化程度极高的星岛之国而言,这无疑是个艰难的决定。
自年独立后,国土面积仅余平方千米的新加坡,凭借其开放基因,一跃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然而,疫情侵袭,越是开放、越是国际化,也就意味着面临的危机越大。
就在不久前,邻国马来西亚的一纸边境“封锁令”,也让新加坡嗅到不安的气息,公众开始警惕物资断供风险,新加坡国内再度出现“抢购潮”。
虽然政府一再安抚人心,强调储备充足且货运通道不会关闭,但摆在新加坡面前的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在全球性危机面前,高度依赖进口的新加坡,如何未雨绸缪、防止物资断供?
进口依赖
3月16日,马来西亚宣布,为期两周的边境限制令将于两天后正式实施。很快,在新加坡留学的Shunan切切实实感受了一把抢购的“疯狂”。
新加坡民众在超市排队结账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抢购进行了好几波,超市几乎被搬空了。”Shunan告诉城叔,“需求最大的还是食物和纸,不过抢得狠的时候,什么都没了。”
还好,这样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Shunan透露,现在当地食品供应还算充足,超市也已经开始限购。
溯源新加坡历史和经济脉络,其实也就不难理解,当地人对物资短缺的担忧。
高度开放是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基石,亦同时成为该国依赖进口的原因所在。
在新加坡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1%用于农业和生产。因而,包括新鲜蔬菜和水果、猪肉、鸡肉、鸡蛋、水产品在内的大多数食物,都列在新加坡进口清单上。
“新加坡粮食自给率不到10%。也就是说,90%以上的食品都依赖进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粮食安全领域专家保罗·滕在年发表的一篇报告中写道。
作为主要进口来源之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纽带关系至关重要。
世界银行在年公布了一组数据:马来西亚是新加坡第二大食品进口国,进口总额超过9亿美元,占到12.61%份额。年,新加坡73%的鸡蛋、67%的带叶蔬菜、39%的水果以及50%的水资源,均来自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地理和历史上仍然保持着紧密联系。马来西亚的封锁,可能会对新加坡经济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马来亚银行(Maybank)驻新加坡高级经济学家蔡学斌(ChuaHakBin)如是说道。
唇亡齿寒
邻国断供的后果,新加坡早在年就感受过。
彼时,马来西亚吉兰丹州一个家禽饲养场暴发H5N1禽流感,所有来自马来西亚的家禽产品被切断,导致新加坡国内鸡蛋进口价飙升,几乎达到当时正常价格的三倍。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经历短暂合并后分裂,两国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可谓血脉相连。
横跨宽约1~5公里的柔佛海峡,一条米长的新柔长堤,连接着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和新加坡兀兰。它既是公路和铁路通道,也承载着马来西亚通往新加坡的供水管道。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图片来源:自然资源部网站
一直以来,这两座毗邻国度保持着十分独特而密切的经济联系,在商品和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口流动等方面交流甚密。
年到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除粮食、淡水外,石油、集成电路、半导体设备等也构成双方主要进出口货物“全景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加坡的人口构成,更显示出两国之间“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还不止于此。
年,在新加坡工作和定居的外来人口中,有将近万人来自马来西亚,占到新加坡外来人口44%、总人口17%。
每天,约有40万居住在马来西亚的人穿越新柔长堤到新加坡工作,这一庞大人群占据新加坡劳动力1/10,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
在新加坡宣布“封关”消息前,两国特别工作委员会也达成一致,疫情期间,持有工作准证的马来西亚人可以在住宿有保证的前提下,返回新加坡继续工作。
做好准备
“抢购潮”出现后,政府的安抚随之而来。
新加坡官方强调,新马之间货物运输不受限制。同时,政府已拓宽供应源,短期内不会出现“断粮”情况。
“新加坡碳水化合物库存,如大米和面条,足够支撑三个月以上,蛋白质类食品如肉类和蔬菜库存则足够两个月以上。至于蛋类,除新加坡本地生产外,我们正在启动空运进口计划,以防马来西亚供应中断。”新加坡食品局(SFA)在发给城叔的一份声明中写道。
年4月,在负责粮食物资弹性供应的新加坡粮农和兽医局(AVA)解散后,新成立的SFA开始接手与食品相关的职责。
新加坡食品局(SFA)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