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志寰中资银行国际化进程与战略前瞻陶

中科医院专家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编者按

年9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主办的“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第17期)”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二报告厅举行,IMI学术委员、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博士以“中资银行国际化进程与战略前瞻”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鄂志寰博士首先介绍了中资银行资产规模与质量,指出中资银行具规模优势,其中中资四大银行再度蝉联全球银行排行榜前四名,在全球同业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在资产结构上,由于中资银行加强监管,其资产结构趋于健康。在国际化进程评估方面,以银行国际化进程主要指标——银行国际化指数(BII)为标准,鄂志寰博士指出中资银行国际化情况较好,主要银行BII稳步提升,且中资代表发展中国家银行境外发展最高水平,但国际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对于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布局,鄂志寰博士认为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面临地域集中、业务固化、管理落后等因素的制约,而未来应当努力实现区域覆盖、领域覆盖和企业需求覆盖。最后鄂志寰博士指出中资银行的国际化业务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未来应借鉴国际先进同业经验,提升国际业务的拓展空间。

(鄂志寰)

观点整理邵嫣然

以下为演讲纪要:

1

中资银行资产规模与质量

我们看中国银行的国际化,首先看到的是整个中国银行业过去20年在全球银行中的巨大的地位变化。根据今年最新的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家全球大银行的排名,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工建农中已经成为全球的首四大银行,这个排名根据资产规模和资本的几大指标评估产生。在国际银行业的前列位置上,四大银行集体占据全球家银行的领先地位,从总量上来说中国的银行业已经进入了全球的领先位置。从规模上来说,我们已经替代了原来日资银行,也替代了原来的美资银行,成为全球的领先银行。国际家银行在数量变化上看,中欧和东欧的数量在减少,西欧减少的幅度更大一些,这些年欧洲的银行业面临着比较艰难的局面。北美进入家的银行在过去十年里有所增加,但是除中国之外的亚太区增加明显。中国本身有84家银行进入了全球家,整个的中国银行业发展不只集中在刚才讲的工建农中四大,其他各种类型的银行纷纷进入到一千家的行列,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的发展进程。

年全球十大银行排名

按地区划分的1,大银行数目变化

從年到年十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年,出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年危机之后的十年多时间里,国际金融界以及国际银行业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调整变迁,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为中国银行业冲进全球主流市场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后面这张表是这次银行家Database的数据,按区域划分中国银行业的一级资本超过了亿,总资产超过29万亿,一级资本超过美国50%左右,总资产大概是70%-80%,税前利润大概超过20%。这说明我们有资本的优势,更多是靠资产扩张,而利润并没有这么明显的差距,这就表明ROA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从整体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效率与其他的主流银行有一定的差距。对应下表可以展开很多分析,跟美国的银行业相比,跟欧元区银行业比,跟日本比,日本銀行業规模只有亿,相比于13亿规模来说,比例小一些。

按地区划分的总体一级资本/总资产/税前利润(年)

从这张表上的三个栏目数据可以看国际银行业很多的信息,中国的银行具有规模优势。为什么中资银行业成为全球领先?年危机中我们抓住了机会。在年危机之后全球的金融业进入到一个巨大的调整期,美国的银行业率先进行了反思,主流观点认为年的金融危机是由于高杠杆的衍生产品的过度膨胀导致的。巴菲特认为这种衍生产品是一种大规模的杀伤武器。

年危机之后,美资银行业开始调整业务结构,既包括降低高杠杆业务的比重,同时也包括在全球区域性格局的重新调整,撤出一些发展前景不樂觀的区域,重新摆布业务布局。从我们这个角度观察,在年危机之后一些大的国际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有所下降。在欧美有所退缩,退出部分市场的情况下,内地银行业根据我们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走出去战略,开始大规模冲进欧美市场主流市场。

从监管的角度来说,美国、欧洲对银行的资本、杠杆比例、流动性指标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欧美银行业业务扩张空间,中资银行业获得了一些市场空间。内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些巨大的机会。

与此同时,从货币供应的角度讲,欧美国家大规模去杠杆,整个的银行业规模增速明显放緩,但是内地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影子银行规模进入到快速的膨胀期。尤其从M2的指标来看,从年1月作为计算,到了年底的时候内地M2的规模已经是,是年的4.24倍。而美国M2扩张了1.87倍,欧洲只有1.55,内地的流动性快速的扩充也推动了银行业资产规模的膨胀。从广义货币增速来说,内地的增速是遥遥领先于欧美,为了刺激经济,滿足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美国银行业占比低于资本市场占比,以资本市场扩张为主,其流动性更多体现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扩张,看M2的话,也是跟不同的金融结构有关系,我们以间接融资为主,美国是以直接融资为主,有市场结构巨大的差异。

年以来M2规模变化

另外,从整体的推动因素来说,英国银行家的统计都是以美元作为基本的单位,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规模扩张也是有积极作用。尽管最近两年人民幣匯率開始双向波动,年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程度还是比较显著的。蓝色的线在年之前,大大领先于美元和欧元,在年到年最近两三年,基本是一个比较趋同的态势。人民币升值整体来说也对于中资银行业的扩张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年以来有效汇率变化

这张表是这次年一千家大银行的结构性变化,如果以盈利能力计算,中国主要银行的排名可能就没有原来想的那么理想。美资银行业的ROA资产回报率还是领先于全球主要的市场。尽管受到危机一定的影响,但是盈利能力依然保持在比较好的水平。

另外,特朗普总统的税务改革,对于银行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从下表可以看到,ROA(单位资产回报率)非洲最为领先,在非洲还是有很多的银行愿意在那边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中国的资产回报率0.89,美国是1.24,对于美国市场来说,它的整体风险加权大大低于非洲,但是它的盈利能力仍然还是比较可观的,从这个比较上来看,美国的银行业仍然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是我们中资银行和很多国际银行对标的标杆。北美地区和中东以及拉美这一块的ROA平均水平是比较高的,中东欧也比较高。在日本、西欧这些国家明显水平比较低,这是整体的情况。

各地区资产回报率的比较

中资银行十年的增长比较显著,最近一两年的情况来看,资产规模的扩张已经开始进入到调整期,整个结构在持续的改善,这就是我们探讨下一步策略发展的基础。中资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从右边这张图上可以看到,绿色的线是境内银行业的合计,同比增幅境内银行业整体在年以前保持在15%到16%。年,增速降到10以下,银行业高歌猛进的日子似乎进入到一个转折期,快速的增长無法长期持续。

中资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持续放缓

年,境内银行业总资产是万亿,同比增速6.4%,比上一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左右,年、年两年持续放缓,主要由于人民银行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稳杠杆、降杠杆外在的要求,信用转入相对平稳的调整期,银行增速未来相信保持5%上下可能是一个常态。这个里面也有結構性因素,要提升直接融资的占比,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结构,这也是一个大的环境。在这样的变化下,以间接融资的银行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常态稳化增长时期。

从银行业不同规模的结构上看,过去几年,大型银行的资本增长相对比较温和,中小型银行在市场上的增长速度比较快,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增长速度比较显著的。

中国银行的一级资本同比增长2.5%,在四大行里面是最低的。农行增长11.4%,是四大行当中唯一能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银行。其他中小型银行像广东地方的银行资本增速更加的显著,整个中国的银行业数目还在创新高,年、年两年上榜银行数字增加比较显著,一级资本的同比增幅以及上榜中资银行的数目这些年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中小银行会成为未来快速增长的动力。在盈利能力的方面不如美资银行业,从去年数字来看,整个中资银行业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净利润合计1.44万亿,这个增幅5%上下,是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对于大量银行业来说,仍然靠的是规模扩张,先要铺规模、铺资产,才有可能带来净利润的提升,单位的资产产出很难有快速的提升。

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平均增速4.9%,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幅6.6%,比上一年略有增加,领先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

四大银行的一级资本同比增幅

最近四年上榜中资银行数目

下图左边讲的是工农建中交五大,再加上邮储,这一组股东净利润的增长情况。右边是以招商中信、民生、浦发、光大中小类的银行股东净利润的增速,总量上与前四大有差距,但是增速还是超过四大银行。

中资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

去年以来,中资银行业业务拓展受到监管加强的影響,理财新规出台後,逐渐改变监管生态。去年理财监管资本新规、管理新规和商业银行子公司,监管目的是打破刚兑,对非标的投资进行强监管。其中对于同业的存单业务控制整个的业务增量,来改变目前的同业业务套利的现象。

去年一季度以来,超过五千亿的资产规模银行发行的一年内的同业存单纳入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考核,MPA的考核等于给它加上一道紧箍咒,不能像原来那样无限的扩张。其他非保本理财业务的存续余额也比上一年有所减少,同业产品存续余额减少幅度比较大,整个银行业主要的理财业务生态出现一些变化。

另外,中资银行业的表外业务和资产空转也比原来有所减少,金融业的监管要求稳杠杆,最初提出降杠杆,遇到一些困难,改成稳杠杆,要求金融业从脱虚向实回归本原。在这样的监管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的保本非理财业务的资金空转现象有所下降,同业理财规模占比也呈下降的趋势,标准化的资产占比上升,我们看到一些去通道、破刚兑,以及实现净值化管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方向。

中资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增速分析

在强监管推动下,中资银行业的资产结构也趋向健康和稳建。首先是银行的资产端逐渐回归到传统的信贷业务,对于过去的一些产品创新有重新的认识,开始减少对非标资产和同业往来资产的依赖,增速有所放缓。从年到年资产结构的比较看,贷款的结构平稳上升,金融资产的投资也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同业往来有所收缩,其他的资产也相应的有所下降。

上市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

在政策引导下银行业的服务更多转向实体经济,人民银行多次以定向降准引导融资成本下行。去年以来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如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由於中国市场结构和海外有比較大的区别,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關鍵要从长远提升资本市场比重。目前要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降准引导融资成本的下行,尤其对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一块,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解决经济增长动力的问题。

大力推动普惠金融、扶贫金融和绿色金融,商业银行成立普惠金融的事业部,开发新的普惠金融产品,引导信贷资源的投向。大型商业银行相关几项贷款规模还是有明显的扩张,扶贫、普惠、绿色增长速度更加的显著。

上市大型商业银行相关信贷规模

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解决影子银行信贷回归表内的问题,这方面增加了整个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金的压力,根据国际监管的要求需要补充银行业的资本。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要求,要求整体吸收亏损的能力也要达到一定规模,额外需要积累28万亿人民币新的资本,为了补充大规模银行的资本也进行了资本补充的创新,拓宽资本补充的渠道,包括发行可转债、次级债、优先股和永续债等新工具。

下图可以看到过去五年资本充足率的变化,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上下,有轻微的上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也是持续补充资本之后有所提升。

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相关指标

2

中资银行国际化进程评估

第二部分,我想简要介绍一下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进程评估;上面讲的是中國銀行業整体在全球的位置和结构性变化,下一步国际化到底进行哪一个程度?我们怎么样评估?

人民大學国际货币所和浙江大学每年做一個银行业国际化报告,建立了一套银行国际化的评分体系,从三个角度上来评估银行的国际化程度,由境外资产、境外存款、境外贷款三个主要的指标,作为国际化深度的指标。由布局国家的数目和境外机构的数目和境外雇员的数目来衡量国际化的广度。国际化的效果以境外收入和境外利润作为主要指标,最后算出BII。

最国际化的银行还是以北美的银行业为主,根据年的国际化报告计算,有29家银行来自19个经济发达体,35家银行来自发展中经济体。整体上全球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情况有所提升,从计算的数据来看全球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过去十年波动比较小,年以后国际化的水平整体是一个上升的态势。有三成左右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出现了国际化水平下降,有一些原因导致部分银行转变了国际化扩张的战略,其中第一条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包括反全球化的潮流以及贸易保护的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加速积累使银行更加谨慎。第二个原因是金融监管趋严,从年开始金融稳定理事会通过了《总损失吸收能力原则及条款》,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合规难度,保持有效的增长。这是两大外部因素。從内部因素看,全球银行业发展战略出现变化,更多银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5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