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藏宝图第七站指挥巷指挥衙前拜龙袍泉

白癜风治疗多少钱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泉州网8月5日讯(记者张素萍陈小芬王柏峰实习生陈涵松)泉州的巷,绝大多数大有年头,指挥巷也不例外。

指挥巷长约百米,西起中山南路中段,东至傅厝巷口,小巷因明代指挥衙设于此而得名。据记载,外号“王阔嘴”的安徽六安人,在一次偶然中救下皇帝,皇帝念其救驾有功,要封他为官,任其挑选官职。“王阔嘴”不识字,以为帽大官就大,选中指挥官帽,被派任泉州卫指挥使,皇帝还钦赐他一袭龙袍。其后代将龙袍供奉在府第大厅供人参观,此后凡文武百官路过此巷,皆下马跪拜。

六百年岁月淘洗,昔日恢宏壮观的指挥衙,如今已变成王氏宗祠,仅剩二落深井,还有大门前那对古朴的石鼓,静静伫立,见证世事变迁。

穿行巷间,仿佛走进时光慢道——

巷口的“刘胜裕总行”,曾是泉州第一高楼,这里有九旬老人李佰佳一生的回忆,这里是泉州近代商业的标志性建筑,它闪耀着旧日的荣华,记录着曾经的辉煌,诉说古城的前尘往事;

巷中的“蔡炳汉花灯艺坊”,是已故国家级非遗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蔡炳汉的宅第,因着蔡炳汉的发掘,泉州失传多年的“无骨灯”重绽光彩;

巷尾的黄氏古大厝,青石板路、出砖入石、穿斗抬梁,让这座两百年的古厝愈发古色古香。清道光年间,黄家先祖黄昌时高中举人后,购地置办产业,就任梅石书院掌教,把翰墨书香代代传承下去,而黄家儿孙在繁衍生息中、在日复一日中守护传统。

拜袍王府邸前跪百官举人宅第书香传家风

(陈鸿源绘)

中山南路指挥巷口的“刘胜裕总行”,历经近百年的时光洗礼,洋楼如今豪华依旧。

壹指挥巷口

城南两大商号联姻伉俪成就“泉州第一富”

路过中山南路,人们常要抬头看一眼泉州城出了名的“刘胜裕总行”。这座高大精致的洋楼,是曾经“泉州第一富”的洋楼,也曾是泉州第一高楼,历经近百年风雨洗礼,洋楼如今豪华依旧。

“刘胜裕总行”的女主人——90岁的李佰佳

洋楼设计匠心独运跻身“泉州第一高楼”

眼前的四层高楼,顶层有座亭台,白墙蓝窗带来些许浪漫风情,窗边的花纹浮雕和栩栩如生的飞鸟,宛若一幅油画,令人遥想画里有位妆容精致的女主人凭窗眺望。

“天热,快喝杯水!”盛夏的上午,90岁的李佰佳热情地将我们迎进门,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刘胜裕总行”的女主人。“洋楼是先生(即李佰佳的丈夫)的阿公刘攸足建的。”忆起当年有关洋楼的点滴,李佰佳拉开了话匣子。

清光绪年间,她的先生刘瑞昌的曾祖父刘章谋,与亲友在泉州排铺街创办了“胜裕油漆店”,后因经营不善散伙,刘章谋买下油漆店。到了民国时期,经协商,胜裕行归刘章谋的儿子刘攸足经营,改名“刘胜裕油漆店”。

各种精美的马赛克瓷砖

19世纪20年代,泉州南大街改建,刘攸足买下中山南路指挥巷口的这块地,先盖了一座有两间店铺的三层楼,后来又加盖了一层,四层高楼蜕变为泉州第一高楼。在往后数十年间,这里都曾是泉州的制高点。“先生家专门从上海请来设计师,前后用了五年才盖好。”李佰佳说,洋楼所有承重墙都用国外运来的粗钢筋和水泥浇筑而成,楼内的自来水、抽水马桶,还有各种精美的马赛克瓷砖,在当时泉州可谓凤毛麟角。

白墙蓝窗带来些许浪漫风情

城南两大商号联姻夫妻名气盛极一时

后来,刘家的桐油生意越做越大,先后在石狮、漳州等地开设分店。年,刘家的三少爷刘瑞昌“接棒”经营胜裕行,并将业务逐渐扩大,改名“刘胜裕总行”。那些年的刘胜裕总行,资本雄厚,名扬一方。

当时的城南,可谓泉州城内最富庶的地方,聚集了众多著名商行。与刘胜裕总行相距不远处的中山南路46号,有一家经营南北土特产批发的“同和行”,正是李佰佳的父亲、城南大富商李诗唐经营的商号。彼时的同和行,生意版图沿着东海,一路扩展至上海、宁波。

年,时年18岁的李佰佳,刚从我国最早的女校之一厦门鼓浪屿毓德女中毕业,因父亲的表姐是刘家的媳妇,两家人商量后,决定亲上加亲,李佰佳被许配给刘家的三少爷、20岁的刘瑞昌。一个是大家闺秀、温婉动人,一个是翩翩君子、帅气斯文。一对璧人走到一起,两个爱拼的泉州商人,接手了刘胜裕总行生意,一度将家族的财富推向了“泉州第一富”的顶端。

洋楼里的古眠床

乐善好施无私献房牵头下乡创办水电厂

“先生乐善好施、开明爱国,又是无可指摘的好丈夫、好父亲,对妻儿,他从未发火、大声训斥过。”提起丈夫刘瑞昌,李佰佳言语间满是深情。

年抗美援朝,刘瑞昌带头预缴税收,被评为当年的泉州纳税模范,后来又带头捐献,获颁爱国模范奖状;年,泉州拆建指挥巷马路,刘瑞昌将两层楼房和一座大厝无偿捐出;公私合营时,刘瑞昌牵头联合其他批发商,在安溪湖头创办水力电化厂,让当地百姓用上电……文献记载的背后,是刘瑞昌作为传统儒商的急公尚义情怀。

然而造化弄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的刘瑞昌39岁便英年早逝。为了一家的口粮和孩子们的学业,李佰佳带着两男三女,远赴香港投奔亲人。如今,刘家的五个孩子,一个在菲律宾发展,四个长居香港。李佰佳大部分时间选择住在泉州,这里有她的亲朋好友,还有她的乡音乡情乡愁。“离开的那些年,我天天念着泉州。”李佰佳说,丈夫的坟在泉州,自己的“乌蓝血地”在这里,走得再远,心里牵挂的依旧是这里。

狭长的石板路,出砖入石、穿斗抬梁,透着年代感。

贰指挥巷4号

举人买地盖古厝门第书香代代传

指挥巷的尽头,一面约莫十米长的黄土墙,颇为引人注目。越过大门,穿过狭长的石板路,出砖入石、穿斗抬梁、漆雕木刻,眼前的古色古香透着年代感。虽然早已在其他地方另购房产,但70多岁的黄荣荣和家人仍选择留守古厝。踩着十几米长的青石板,黄荣荣自豪地说,这些是从清道光时期留下来的,至今已有近年历史。

古厝原本规模颇大,如今留下的大部分是拆改重建的。

黄荣荣介绍,清朝道光十五年(年),他的先祖、泉州“紫云黄”后裔黄昌时高中举人,并在梅石书院掌教。黄昌时于年买下指挥巷两亩多地建成古大厝。“小时候,古厝大门前有一排旗杆石,十分气派。”年幼时的黄荣荣,经常和小伙伴在古厝里嬉戏玩耍,他记得古厝最早的大门面朝义全后街,厝内前有大埕、菜圃,后有果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厝一侧的护厝因道路建设被拆,菜园被综合食品厂征用,古厝主体也因洪水泛滥坍塌了两落,如今留下的大部分是拆改重建的。

70多岁的黄荣荣和家人仍选择留守古厝

在祖辈的讲述中,黄昌时与清道光十六年恩科进士的泉州人庄俊元是同学好友,庄俊元擅行草,曾以墨宝相赠。黄昌时就任梅石书院掌教时,清末泉州最后一位状元吴鲁是他的学生,黄昌时做寿时,吴鲁等人赠送书法为寿礼。出身书香门第,黄家人很重视后代教育,黄荣荣的父亲读过私塾,擅长书法,曾在泉州最早的百货商场南国建成百货担任财务总监。后来因为企业改制,日子清苦了许多,但黄家人从没苦过几个孩子的教育,咬紧牙关让每个孩子读上书。

岁月留痕,古厝里的人渐渐搬离,黄荣荣和家人留了下来,与古巷相依相伴,在日复一日中守护传统。

位于指挥巷门牌号11号和13号之间的“拜袍王府邸”

叁指挥巷11号

昔日恢宏指挥衙文武百官跪龙袍

一道朱红木门,一对古朴小巧的石鼓,让位于指挥巷门牌号11号和13号之间的拜袍王府邸,与两侧紧邻的店面形成鲜明反差。这里曾是明代指挥衙,暗藏小巷巷名“密码”。

史料记载,明代,安徽六安人王铨因救驾有功受封泉州卫指挥使司指挥使,皇帝钦赐他一袭龙袍。王铨将衙门设在泉州,在郡城义全铺的一条小横街兴建指挥衙,小横街称“指挥巷”。后来王铨的儿子王鉴承袭父职为泉州指挥使,传闻王鉴把龙袍恭恭敬敬地供奉在府第大厅,大开四门,任人参观,凡文武百官路过此巷,总要下马跪拜,如亲见皇帝一般。也因此,义全后街北段到指挥巷衙门,古时又叫“拜袍街”,王家府第亦称“拜袍王府邸”。

年逾七旬的王贻扬,是明代泉州指挥使的后裔,他住在与古厝一巷之隔的小洋房里,与王家亲戚一起,偶尔帮忙照看拜袍王府邸。他说,根据王氏族谱记载,拜袍王府邸已有多年历史,正大门朝北,门上对联大书:“两朝特荐诗书裔,累世重褒忠孝家”,还有一对大门朝东,门柱上刻有对联:“赐蟒家声远,拜袍世泽长”。

王贻扬年幼时曾住在拜袍王府邸,那时候的王氏府第规模宏大,“府邸的位置从未变过,但房子范围越变越小,祖辈说侨光电影院所在的位置以前曾是我们的养马场。”他至今记得,祖厝大厅原有一幅挂像,挂像中央是他的祖先,两边是朝着龙袍跪拜的文武官员,“可惜这幅挂像在‘文革’时期被毁掉了”。门口的石鼓,传说还能治病呢。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昔日的指挥衙变成如今的王氏宗祠。推开木门,穿过铺着石板的幽暗小径,来到豁然开朗的后院,旁边一侧是古厝祖厅,另一侧是榉头厢房,可惜古厝昔日的整体形制已荡然无存,仅剩二落深井,还有大门前那对石灰质石鼓,静静伫立,见证世事变迁。

蔡炳汉花灯艺坊

肆指挥巷13号

蔡炳汉花灯艺坊延续无骨花灯光彩

指挥巷13号,是个门面非常小的手巾寮,外墙上挂着“蔡炳汉花灯艺坊”的牌子,这里是已故国家级非遗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蔡炳汉的宅第。

“父亲上大学时对花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蔡炳汉的女儿、今年65岁的蔡聪慧回忆,父亲工作后常利用课余时间制作花灯。年,泉州举办第一次元宵灯展,父亲在街道工作人员的邀约下做了一盏彩扎走马灯,又根据想象用纸粘了一盏灯,这也是他的第一盏无骨花灯。

当时,因着蔡炳汉的发掘,泉州失传多年的“无骨灯”重放光彩。由于对花灯技艺的热爱,再加上对传统无骨花灯的摸索,蔡炳汉制作的针刺无骨花灯在海外也很有名气,曾受邀到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展示传统针刺无骨花灯技艺。

在蔡炳汉影响下,家里的几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制灯手艺,蔡聪慧则是兄弟姐妹中的佼佼者。年,蔡炳汉去世,因为不舍无骨花灯这项手艺,蔡家人选择传承。“父亲制作花灯的想法很纯粹,把花灯当成毕生事业坚持。”蔡聪慧说,闲暇时做做花灯,让他们感到特别幸福,因为这不仅仅是传承延续父亲的技艺,更是在回味他的爱。

位于指挥巷门牌号11号和13号之间的“拜袍王府邸”

一对古朴小巧的石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48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