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一些国家经济合作规模扩大
引言
在20世纪的下半叶,由于通信和交通运输的进步,地球好像变小了:同时,全球性公司在扩张,有些公司的规模超过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规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全球化界定为,“工业和服务活动的地理扩张以及公司的跨国网络”这个定义中的“服务活动”一词是包括了研究与发展、生产和分配的,而“跨国网络”一词指的是联合企业——就是为了实施一个单一项目(例如销售一种新的消费者产品)和分享资产而建立的经济关系。
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几乎影响了当代生活的一切方面。全球化是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社会现象,触及了各国政府、各个组织和个人。如今,所有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个地区、城镇和乡村都是由全球力量而不是当地力量所决定的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究其本质,全球化正在把所有的世界经济和技术力量塑造成为一个单一的、共同的社会空间。
商业是怎样席卷世界的?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年冷战结束以来,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突出了全球化的重要性。贸易的绝对量及其占世界总产出的比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交通运输和通信的进步以及普遍的解除管制(就是说,取消限制贸易和控制汇率的陈规陋习)加速了这一进程。
20世纪下半叶,新的竞争力量使国民经济变得面目全非,现在,只有极少数产业是完全立足于单纯的国内市场的。例如,建筑业中的一家公司可能使用的是当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但是往往使用进口的重要设备。
甚至它本身都可能是一家国际化的外资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随着许多全国性、地方性的公司被迫回应世界范围的需求和来自其他国家公司的竞争,全球市场主要是由于这种国家市场开放的结果而出现了。
如今,有时候难以确定一种商品是外国还是国内生产的虽然各国之间的差异仍然影响着每个国家所生产的东西,但是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活动是大同小异的。即使在以前严格控制经济活动的国家,如今政府的经济管制也倾向于同一化。
纽约、布达佩斯、上海的经济运行从根本上来说是如出一辙的。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成三大集团。发达国家包括西欧大部分国家、美国以及其他先进国家等成熟经济体。
发展中国家说的是印度、许多环太平洋和南美洲国家、一些非洲国家以及东欧的前共产主义国家。在他们中间,政治变革使许多国家发现,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他们不得不参与到全球市场中去。不发达国家包括那些最贫困国家,他们在国际市场中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出卖的,或者他们缺乏进行贸易的基础设施。
尼克·里森与巴林银行的倒闭
巴林银行是英国伦敦最古老的银行之一。年其破产只是一位交易员错误的市场交易的直接结果。这个故事把全世界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基础不稳定上来。其倒闭及时地提醒了人们,金融市场变幻无常,是难以准确地预测或控制的尼克·里森是在巴林银行新加坡支行工作的一位年轻交易员,他被认为进行了“套利交易”—就是说试图从日本大证券交易所所列的日经种期货合同价格与新加坡外汇交易所价格之间的差异中谋利。
这种套利交易意味着在一个市场上买入“期货”合同,然后在另外一个市场上卖掉。由于差额小,交易量通常都很大。不过,由于一笔交易往往可以由另一笔交易加以抵消,这种做法通常不是很危险的。不过,里森的交易方法超越了套利交易的正常方法。他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对日本市场的未来发展孤注一掷。
从年9月到12月,他的运气不错、到这年年底的时候,他被认为为雇主赚了1.5亿美元以上。这些赢利主要是通过聪明运用“时间差”交易手法获得的,只要市场证明是比期权价格表明的稳定得多的,出售期权就能够获利。年1月17日,神户发生了地震,这时里森才明白,这么巨大的利润是不可能没有什么大的风险就唾手可得的。这场灾难规模巨大,使外来投资者把巨额资金撤出了日本,造成日经指数波动不已。
里森对日经指数下滑的反应是,购买了数量庞大的期货,冀望推动其回升。即使对于最大的投资者来说,这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东京股票市场的规模居世界第二。因此,对于里森个人来说,自然证明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
年1月23日,东京股票市场下泻点,里森就没有什么购买力了。更要命的是,他的雇主也失去购买力了一正是在这同一天,巴林银行也破产了。
货币崩溃
在全球市场上,许多国家之间复杂的网络决定着各自的货币、公司、投资和银行业,即使非常成熟的经济体也会发现自己受到威胁。年,英国就提供了一个例子。当时英国的货币英镑体系()受到了货币投机者的巨大压力,使英国经济面临着陷入混乱的危险。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线是英国在欧洲联盟(EU)汇率机制(ERM)中的资格问题。
欧盟汇率机制的建立是为了维持欧盟国家各种货币之间汇率的稳定。年,英国加入的时候曾经承诺,要把英镑的价值维持在德国马克(DM)价值的一定范围之内。英格兰银行通过外汇交易维持一定的英镑水平如果英镑的价值上涨太高,它就卖出英镑以降低其价值;如果英镑价值下降太多,它就买入外汇以提高其国际价值。
到年9月的时候,英镑对德国马克的价值太高已经非常明显了。投资者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把资金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英镑价值应声而落。投机者们涌入外汇市场,在英镑价值涨跌时反复买入或卖出数量庞大的英镑,获利甚丰。
英格兰银行想方设法支撑英镑的价值,为了对付雄心勃勃的投机者,英格兰银行一天之内就损失了其储备总量的一半,即大约亿英镑。它没有足够庞大的储备来化解金融家乔治·索罗斯等投机者的压力,索罗斯个人在黑色星期三几乎获利10亿英镑。
英国被迫退出了欧盟汇率机制,货币投机者们继续寻找另外一种有隙可乘的货币。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和巴西的股票市场也崩溃了,货币投机至少是要对其负部分责任的。同时,乔治·索罗斯现在为他那种获利数10亿美元的交易而颇受非议。
索罗斯日益热衷于前苏联集团国家的慈善活动,花时间批判那种给各国货币带来不稳定的货币交易和金融体系,认为只建立在投资者信心的基础上是不行的。索罗斯年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一书,考察了年冲击了东南亚的那场金融危机,解释了他为什么不再相信市场制度:“金融市场所起的作用与经济理论上指派给它们的大相径庭。
金融市场按照设想是像钟摆一样摆动的。为了应对冲击,它们可以大幅度波动,但是最终它们是被认为会在一个均衡点停止下来的。事实并不是这样,金融市场是像失控的球一样行动的,从个国家跳到另一个国家,打击那些比较弱小的国家。
为什么走向全球化?
公司寻求全球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顺理成章的是寻找新的市场、降低劳动力成本,因为商家是自然偏向于委身在劳动力最便宜的国家的。置身于当地还使本质上的外国公司得以避开关税壁垒,关税壁垒传统上是用于限制国际贸易的。
这样,全球化就把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转移到了世界新的角落。这对各个民族国家在他们自己地盘内的权力造成了挑战。随着公司的扩张与国际的多样化的投资,全球竞争压力的增大迫使各国政府压缩政府开支、减少干预。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在于,如果各国政府试图向强大的跨国公司征税的话,这些公司就会远走高飞。
资金流动
全球化有时候被看做是对政府自由的限制,使他们不能实施医疗保健和养老金等社会政策,而这两者都是福利国家里程碑式的标志。这种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它又是一种概括:世界经济对每个国家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金融是把世界经济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的最突出、最有力的因素,最近一些日子,金融表现出了最典型的全球化症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放松兑换控制等金融改革极大地便利了国际资金流动。货币投机者和投资者借助于先进的通信技术,现在可以非常快地在世界各地转移巨额资金。这种国际金融体系的破坏性力量一再发作,引人注目的是年,当时的投机中断了欧洲联盟的汇率机制(ERM);还有年,当时的国际金融市场对连涨三年后的墨西哥股票市场失去了信心,导致了墨西哥比索的崩溃。
墨西哥危机造成了“传染效应”,人们对世界其他地方类似的新兴市场也失去了信心。年,东亚一些国家的增长预测不乐观,导致大量资金撤出,造成了他们的货币崩溃。不管是流入还是流出一种货币的短期资本流动,都会引起整个金融体系极大的不稳定。
结语
这些危机突出了这种可能性。利益被这些危机所摧毁的商家不愿意把他们的钱留在受到影响的国家,也不愿意对这样的国家进行进一步的投资。私人投机者抛弃一种货币是造成汇率压力的部分原因,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机构投资者和跨国公司有缺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