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东亚国家效仿日本发展模式,且看
引言
日本曾希望,通过推动东亚和东南亚工业化来创建一个长期受其领导的经济区,到90年代这一希望已经破灭。东亚和东南亚的国民经济并没有服从日本的指挥在雁群队形中按其规定的梯队和相同的振翅节拍向上飞翔。
该地区的所有国家虽然都仿效日本的工业政策,并接受其建设强大出口工业的基本思想;它们也像日本一样,首先经营纺织和服装工业,70年代末以来又把发展电子工业作为出口工业的中心支柱。
然而相似性也就到此为止,每个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均按自己的方式来实现从日本那里接受来的基本思想。只有从遥远的美国和欧洲看来,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似乎都在奉行同一个从日本那里复制来的“亚洲增长模式。”
与日本模式最接近的是韩国的综合式康采恩集团体制和以冒险的举债形式大力推进增长的体制。但与日本自成一体的系列会社不同,韩国财阀拥有一个产权所有人,一个家长制的资本家。韩国大企业中的工人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特点就是经常的、有时甚至是暴力的罢工行动。它们使人更多地回忆起30年代的美国,而不像日本模式,因为按照日本模式企业自认为是个大家庭,是职工的生活中心。
更重要的是,韩国与“封闭的日本”不同,而是同其他新兴工业经济体和东盟国家一样,是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韩国的对外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而日本连20%都达不到。韩国的增长是由投资和国内消费推动的,而不像日本那样靠投资和出口顺差来推动。尽管韩国在90年代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出现巨额逆差,却仍然达到了高增长率;而日本尽管国际收支顺差较大,却呈现萧条。两者之间的反差大到不能再大了。
我们再看看中国TW。在这里我们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中小企业的世界,一个异常灵活、充满活力的家庭企业世界,它们在私人关系网中运作。简而言之,这不是日本组织有序的公司世界,而是华侨资本主义喧器的世界。新加坡则是第三种世界,它是一个城市国家,是东南亚的服务中心,同时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全球性电子公司的生产中心。
新加坡由于拥有一个出色的教育体制,能为此类公司提供接受过最佳培训的、懂英语的专业工人、工程师、研究人员和经理,因而首先成为西方公司生产高档硬件的亚洲基地,也日益成为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亚洲基地。
中国香港,第四个新兴工业经济体成员,显示出第四种增长模式。它把盎格鲁撒克逊式资本主义和年后迁居而来的大陆中国人的勤劳和企业家精神出色地结合在了一起。过去中国香港连自己工业政策的基本概念都没有,而正是这一概念把新加坡与日本模式联系了起来。
同样,东盟四国也有自己的天地。直到80年代,工业化在这里一直就意味着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组装任务。这种工业化符合雁群模式,它使东盟四国首先成了日本工业加长了的工作台。当韩国、新加坡建成电子工业时,东盟四国依然停留在出口平台的发展阶段,跨国电子企业均利用东盟四国廉价的劳动力来从事那些简单的、低技术的工作。
这些出口区都是飞地,不是东盟国家经济的一部分,而是全球生产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90年代的到来东盟四国开始从这种“没有技术的工业化”的状态下解脱了出来。它们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系统,每每依靠西方企业的投资向具有较高附加值、同时又符合其现有较高工资水平的生产领域推进。
与日本期待的雁群队形的发展背道而驰的是,该地区的经济界成了日本的竞争对手。的确,今天从造船业到视听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许多领域,该地区均成了日本工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半导体存储器和液晶显示器一计算机屏幕方面日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韩国制造商,在电脑零配件方面是中国台湾制造商,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那里是生产硬盘的美国生产厂家,日本在那里试图垄断信息技术工业部件的战略因而遭到了失败。
日本公司没能获得什么垄断利润,反而卷入一场毁灭性的价格大战中。他们在芯片和超薄屏幕工厂的资本密集型投资,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带来极其微薄的利润,而经常带来的则是亏损。90年代日本经济的问题不仅是因为日本的增长模式已经过时,也是因为雁群模式已经失败。
东亚的奇迹
随着90年代的到来,世界注意到除日本之外,在东亚又出现了第二个强劲的工业国家和地区集团:韩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以及东盟三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人们以赞赏和恐惧的口吻称之“小虎。”
80年代它们同中国一起,成了世界上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与日本截然相反,9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速依然不减。欧美和日本需要一个世纪达到的,“小虎”国家和地区仅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就达到了,即从贫穷腾飞到工业小康社会。年世界银行在一份著名的研究报告中盛赞了“东亚的奇迹”,外国资本便潮水般地涌入这几个虎国和地区。
80年代西方企业对门槛国家的直接投资主要流向拉丁美洲,现在则主要流向东亚。马来西亚挤掉巴西,占据了第三大受援国的位置,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升至第五和第六位,受援国中遥遥领先的冠军是中国,第二位是墨西哥,它是唯一能抗衡东亚吸引力的非亚洲受援国。东亚也颇受私人证券投资商的青睐,特别是受到掌管成百上千亿美元的美国和欧洲股票基金和养老基金的垂青,东亚“新兴市场”上的资本投资成为新的热点。
年外国投资者购买的亚洲股票仅为25亿美元,年就增至亿美元,其中亿投向中国香港和中国。与年相比,年底马来西亚的股票指数长了%,泰国增长了%,韩国増长了%。吉隆坡交易所股票总市值竟然高达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
危机
然而到了年7月2日这一天,泰国银行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其长达6个月之久的捍卫铢与美元联系汇率的斗争。该行动耗去了泰国大部分货币储备,外汇储备从7年初的亿美元降至70亿美元,泰铢在汇率放开后径直暴跌了15%。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该地区其他与美元挂钩的货币也一个接个地倒下。
7月11日菲律宾放开了比索的汇率,同一天印度尼西亚放宽了卢比对美元的浮动幅度,从8%提高到12%,7月14日马来西亚中央银行举起了白旗,8月14日印度尼西亚银行让卢比的汇价自由浮动,9月份东盟四国的货币进一步贬值,到10月份已转入直线下泻。10月8日印度尼西亚像此前的泰国一样申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此时韩国的货币也开始下跌,甚至新台币和新加坡元也先后贬值。
10月23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在一场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击退了对港币的进攻,但过夜利率却上升到%,香港股市急剧下挫。11月17日韩元开始暴跌,9年初的汇率是84韩元兑1美元,到12月12日就跌至韩元兑1美元的最低点,11月21日韩国政府也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援助上述三国准备破天荒地动用亿美元。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韩元还在继续暴跌,印尼卢比则简直可以说是跌进了深渊。
7年初1美元兑卢比,7年底兑卢比,8年1月8日卢比突破了1:大关,1月22日更跌至1:,卢比贬值约90%。
货币风暴犹如一场台风席卷了该地区并将其搅得天翻地覆,到8年1月底东盟四国和韩国的货币贬值50%和80%不等。当人们按新汇率计算其国民生产总值时,不久前还是如此骄人的国民经济则倒退到了入“另册”的地步,甚至新台币和新加坡元也贬值20%左右。香港成功地捍卫了港币,但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利率大幅度上扬、房地产及股票市场崩激。
房地产价格到8年中期下跌了40%,而且跌势未止,恒生指数从1年8月的0多点狂泻到8年8月13日的点,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三倍的资产化为乌有。取代港币贬值的是港内的通货紧缩、首先波及的是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从这里将蔓延到工资成本和商品、劳务价格。
结语
韩国和东盟三国与香港情况大同小异、股市行情和房产价格同样暴跌。紧随7年金融危机而来的是8年的经济危机,除菲律宾和新加坡外,该地区各国均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