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我国外债清偿能力通货膨胀对经济增
引言:
年到年经常项目差额.5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有限,补偿能力不足,这靠什么来支付呢?除了外商直接投资(兑换成人民币在我国内购买)的一部分可用来对外支付,那就是借外债。
从年到年,外债数额逐年上升。如果我们举借的外债能够继续增长,那末,与通货膨胀相伴随的消费膨胀、投资膨胀能够依靠进口而维持下去,建筑在外债基础的经济增长也可能是很快的。事实上,这不容易办到。因为我国的外债偿还能力有一定限度,而债权国不会不考虑我国的清偿能力而慷慨解囊。首先,在改革之初,我国外汇储备十分薄弱,年外汇总储备才21.54亿美元,其中国家外汇储备只8.40亿美元,年外贸逆差就达19亿美元,几乎把年外汇总储备用光。
年我国外汇储备比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墨西哥、巴西、阿根廷这些发展中国家还低。其次,在改革之初,我国出口创汇水平也是低的,年外贸出口.6亿美元,年也才达.2亿美元,低于印尼、巴西,略高于墨西哥、马来西亚。可以说,就80年代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而言,我国外债清偿能力是先天不足。这样,我国的外债清偿能力主要是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培育。培育外债清偿能力之路共有三条。
第一条路,增加出口商品和劳务的创汇水平,从年到年出口总额由.6亿美元增加到.2亿美元,非贸易收入达10.94亿美元,增长速度是令人鼓舞的。到年我国外贸总额高于巴西(37.9亿美元)、印尼(.2亿美元)、新加坡(.1亿美元),接近南朝鲜(亿美元),比原苏联(.6亿美元)、加拿大(.6亿美元)、意大利(.1亿美元)还差得远,更不要提美、日、西德、英、法了。
第二条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80年代改革期间,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加,从年到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是.94亿美元,这笔资金不包括外商在开展补偿贸易和加工装配业务中作价提供的设备以及融资性租赁中提供的设备,既可以用来扩大进口,又可以用于增加外汇储备。
第三条路,对外借款。年到年我国所借外债实际利用额是.21亿美元,这笔资金可以用作进口,亦可用作储备。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我国出口总额增长很快,进口总额增长更快,从年到年净入超亿美元,由上面所述内容可以看到,这笔贸易赤字主要是由借外债来支付的。由于不可避免的进口大于出口,在11年内吸引.9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和借取.21亿美元外债之后,到年末外汇储备总额只能维持在.22亿美元,其中国家外债余额亿美元,外汇库存只55.5亿美元。
总的来看,我国80年代出口创汇能力有很大增长,但出口水平与大国经济不相适应,这个增长了的创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引进外资特别是外债所支持的,还处于国际上所称的不成熟的外债期。这就表明,我国的外债清偿能力有所增长,但并不稳固和强大,只能对有限外债具有负荷力。按照国际公认的外债警戒指标和统一口径计算债务率,我国年为85%,年为82%.偿债率,我国年是15%,年低于10%.外汇储备我国年末的外汇储备(国家储备和中国银行储备)达亿美元,超过同年一个季度进口外汇需要量。
外债风险,我国年,这个比例是18.2%,年下降到10.34%.我国年国民生产总值亿人民币,按1美元等于4.73元人民币计算,约合亿美元,当年外债余额亿美元,外债余额与国力之比为12%,在25%安全线内。从以上五项国际公认指标来看,我国都未超过,说明我国在现有外债水平下还是具有清偿能力的,也说明我国对借外债是有控制的。不过,我们还应考虑,根据国际外债五项警戒指标,我国还能借多少债?借外债的回旋余地还有多大?很值得探究一下。
按照我们的国力(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和25%的安全线来计算,年的外债余额可达.5亿美元,比实际数亿美元多.5亿美元,就是说,当年还可以多借.5亿美元的外债;但是从负债率来看,年底已达82%,与国际公认指标相差18%;若按%(警戒线)计算,年的外债总额可达亿美元,比实际多91亿美元,就是说,当年只要多借91亿美元,就达到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人家借不借钱,是看我们的现实清偿能力,不是看潜在的清偿能力。对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来说,年借外债水平,只有91亿美元的回旋余地!要越过“安全线”,不是我们愿意不愿意,而是人家愿意不愿意。
从国际历史和现实观察,越过安全线借外债的也有,但是要付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这种苛刻的条件,不光是经济性的,而且带有政治性的。我国对外债的清偿能力有一定限度,这是客观存在。当然,这个限度随着商品出口和劳务出口的发展也是变化的。问题是,发展有过程,这个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快一些,也可能慢一些。因而,我们所能借到的外债是有限的。一旦我们到达了借债警戒线,要往前再迈一步,就要艰难几倍。这是我们在看待通货膨胀时不可忽视的事实和真理。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正负效应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究竟有利还是有害,乃是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