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才待遇对比这或许才是关键问题所在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迈上新台阶,优秀本土人才得不到相应待遇的问题日益凸显。
尽管国内能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的学术土壤还不多,但星星之火态势已现。颇具活力的土壤正在孕育越来越多的优秀本土人才,引才用才水平却还暂时没能跟上科研环境改变的步伐。
本文将从毕业生薪酬、引才用才战略与学术界现状三方面对中外人才待遇进行对比分析。编者见识有限,欢迎读者交流、补充、指正。
01
中美毕业生薪酬对比
本对比将以中国薪酬网和PayScale发布的年度数据作为参考。
中国薪酬网创立于年,是提供人力资源薪酬方向服务的专业性网站。
PayScale是一家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薪水调查公司,年1月成立于美国西雅图,尤以发布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薪水排行闻名。
先来看看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数据
再来看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数据
在美国,排名前五的院校应届生平均年薪甚至能达到8万美元,即月薪4.5w人民币左右。单从薪资维度来看,美国高收入应届生人群更多从事工程学相关的专业。名次较前院校中,工程类居多。
在中国,理工和财经类的高校毕业生薪资相对更高,月薪可达到1.3w人民币。知名综合性大学和语言类大学薪资同样较高。从地域分布来看,排名前20的大学多位于北上广地区,尤以北京和上海居多;另外,排名前十的院校大多是/类院校,少部分为小而精的学院,例如外交学院。
整体而言,美国大学毕业生年薪在4万~8万美金之间,较高于国内毕业生薪酬,这也是许多留学生愿意毕业后留在海外的原因之一。尽管国内外的薪资水平仍有差距,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国内的青年们应该有信心,踏踏实实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而非一昧追求“高薪”。
02
中外引才差异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不断加剧,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研究比较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典型国家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的各种有效做法,有利于提升我国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水平,突破人才开发瓶颈。
引才思路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对外来种族所采取的包容性态度以及开放的移民政策,如办理“绿卡”吸引在美留学的海外高端人才,增强了美国人才竞争力;
老牌工业强国德国则努力顺应人才国际化的趋势,从原先抵制外国移民转变到积极制定移民政策上来;
日本并非移民输入大国,其移民政策严格且外国人居留条件复杂,其吸引高端人才主要通过发展涉外经济,接纳外国留学生等途径;
新加坡通过基于市场价格机制的签证制度和便利的居留政策留住海外高端人才;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移民政策不断优化,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不断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人才流向国内。
高校和科研院所
美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雄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高端人才,其在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的同时还与企业合作建设高新园区;
德国立足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科研基地的建立实现了企业与高校的紧密合作;
日本在建立海外实验室网罗高级人才的同时,不断改革教育制度,提升高端人才培养能力;
新加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培育创新精神,加快前沿科研成果转化速度;
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政府政策倾斜下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在太空、基因工程等尖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精英。
如何用才
第一,人才选拔机制。
美国劳动力市场调节人才选拔。在竞争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的员工一般会受到青睐;
德国在坚持市场化选拔的同时,倾向接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
日本企业采取多种形式选拔人才,严格规范选拔程序;
新加坡更注重人才的合理配置。这得益于新加坡采取双轨制分流教育,它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程度的教育,培养各专业技术领域精英人才;
中国高端人才的选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市场需求,推进人才合理高效配置。
第二,人才培训机制。
美国在长期的高端人才管理实践中构建了成熟完整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社区学院与企业“合作教育”延伸了人才培训范围,有效整合了培训的师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德国十分注重在职培训,坚持给员工更多机会参加教育培训,鼓励高端人才不断充电;
日本企业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道德教育,努力培育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和精神,增强员工的忠诚态度,从而发挥高端人才素质优势;
新加坡将专业培训与社区培训相结合,开拓了高端人才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人才培训仍处于“自上而下”的发展阶段,国家鼓励企业组织职业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
第三,人才评价机制。
美国和德国的人才评价强调平时表现和绩效考核相结合,而最终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相挂钩,竞争机制巧妙地嵌套在评价机制内,成为高端人才管理的重要手段;
与美德重视绩效考核一样,日本企业在考核指标上狠做文章,制订了科学严格的考核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实行人才退出机制,优化了高端人才结构;
新加坡对人才引进舍得投入,但对人才的实绩考核和解聘十分严格;
中国积极借鉴国外人才评价经验,推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在配套的奖惩措施下实现人才的合理性流动。
此外,美国和德国还会通过设置各领域尖端奖项,以个人荣誉和丰厚的奖金激发高端人才发挥智力优势;日本坚持利用有力的激励政策留住人才,十分注重通过制度化的操作手段实现高端人才的稳定性,欢迎员工参与决策管理;新加坡坚持“人才立国”的理念,制定了极具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评价奖惩机制;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人才激励政策机制目前还不够健全,但对引进高端人才的奖励力度空前。
03
中西学术界现状
西方学术界存在的问题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仍然主导着世界,这在50年内都不会改变。他们有悠久的学术传统、高贵的学术血统、大量的一流学者、强大的软实力。同时,他们控制着学科导向、出版发表、以及国际学术评价体系。然而近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恶化,同时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冲击,西方学术界也面临很大的困境。
1.经费短缺。以美国为例,年金融危机以后经费缺口逐渐凸显,外部基金会以及工业界的经费大量削减,大多数课题组依靠NSF及NIH勉强维系。反观欧洲和澳洲,科研经费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更甚,政府拨款也只能勉强维持学术圈运作而已。
2.竞争恶化。西方学术界的竞争恶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职减少、二是经费申请困难。欧洲澳洲的教职岗位短缺已经是多年的问题,大量的博士后游走在学术圈底端,利用5年以上的时间找教职,不乏40多岁找到讲师职位的。
3.生源下降。对大部分理工科(CS例外)来讲,生源下降是个全球性问题。理工科专业枯燥无味、待遇较低,往往需要苦熬多年。发达国家读理工科的学生已经很少,20年来主要靠亚洲往欧美输送生源,成为支撑欧美理工科的主力。
4.泛世俗化。欧美学术界拥有大量的懒散教员,他们早年活跃于学术界,在拿到终身教职后往往不再奋斗,十几年不出一篇论文也是常事。部分教授更像生意人,每天讨论的都是经费、论文、如何管理下属等。科研项目的导向也越来越走向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很难得到资助,一些偏理论的方向甚至到了快要关张、后继无人的地步。
5.人性缺失。整体来讲,西方学术界还是比较有规则的。然而,面临当前的经费压力以及学术研究本身的难度,西方大学也日趋成为丛林社会。
中国学术界存在的问题
中国学术界在经历文革摧毁以后,基本上是从80年代初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天翻地覆、发展飞速,令西方刮目相看。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下文主要以理工科角度分析)。
1.行政主导。这也许是中国学术界一切问题的根源,行政权力控制了所有的资源、人事、甚至研究任务,而来自下层的学术权力在大学里基本没有地位。这是和西方大学正好相反的权力架构。简言之,西方大学核心是学术,中国大学核心是行政。
2.山头尽占。年代中国学术界一片真空,只要有一点海外访学经历,引进一个独立方向,就可以在江湖上立一个山头。然而经历过新世纪以来的国际化,各大学各学科逐步完善,以院士或长江为首的各大超级团队,动辄百人,已经从上至下控制了某个小领域的话语权和所有资源。
3.规则缺失。如果说西方学界是有规则无机会,那么中国就是有机会无规则。自上而下的行政指示五花八门、自相矛盾、朝令夕改。每个大学自己出的政策也可以一年一变,与员工签订的合同可以随时更改。学术界不管从经费审批、项目评审、同行评议等都无章可循,远没有西方做的公正客观。
4.学术失范。学术造假包装、掠夺他人成果事件频有发生。如今各种人才称号竞争已经白热化,部分情况下,推一个院士需要一个学院的力量,推一个长江需要一个大团队的人马。
中国学术界的发展
中国学术界目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造成种种乱象,大部分人依然被整个制度绑架,为了生存而生存。然而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在国际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腐朽的体制并不会统治多久,光明的学术力量会推动着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进化。
1.权力制衡。高校的学术权力基本上随排名的下降指数下滑,好大学更加重视学术,同时牛人云集,互相制衡。然而,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是行政决定一切。从这一点来说,需要更多接受系统西方教育和价值观洗礼的海归回到国内高校工作,来逐步改善学术环境。
2.教职紧俏。中国培养了太多的博士,而大学的岗位已基本饱和。前几年有大量的老三届学生已经退休,空出岗位由大量的土博海归顶替。未来中国大学招聘将会越来越紧,竞争更加激烈。可以将人才向研究所相关单位转移,而不是埋头挤在大学中。
3.经费增加。目前中国的研究经费仍然迅速增加,同时有大量从工业界拿到的经费,形势比海外要好。另外,中国有着庞大的工业和市场,不管是理工科还是文科,只要创新奋斗、抓住机会,国内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利用。反观西方,制造业萎缩,大量理工科人才无用武之地。
4.国际接轨。中国大学里的研究课题往往带有中国圈子的特色,很多已经是西方搞剩下的,在国内仍然炒得火热。另外,大学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都十分陈旧,很多仍然和80年代无异。因此,从管理机制、研究方向、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有很多改革的空间。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
在社会进步、时代变换的今天,大部分人都是历史浪潮裹挟的一份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在中国还是海外都是艰苦的。然而这就是我们奋斗的意义,为了让这个国家、这个群体变得更好。或努力一搏,或独守一隅,只要坚定端正价值观,就能为社会做出自己一份贡献。
所以于中于外发展,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孰优孰劣。而人生也不止有学术,还有家庭、亲友、事业和远方。
文章参考
光明日报、千老与教授、京领教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