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存在缺陷专家和美国GPS相比
近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倒数第二颗卫星,它的成功升空,意味着北斗离全球组网只差“临门一脚”了。而即将全球组网的北斗系统有多强呢?就连美军侦察机都迫不及待地将其作为备份系统,表示供飞机在GPS失灵时使用。然而,如此优秀的北斗,和GPS相比,却还是存在一个“缺陷”。
说这个“缺陷”前,咱先来看个有意思的现象。北斗系统发展这多年了,取得了很多成果,当然有人会给予其高度评价,可在相关文章下面,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论调,“咱们的手机啥时候能用上北斗?”“我想问问北斗,为何大家只用GPS,不能应用于民生的话,发射再多卫星又有何用?”他们的潜台词很明显,无非就是批评北斗而已。可实际上,这种论调,反映出的只是他们相关知识的匮乏。
随着性能的提升,除了核心设施外,我国市面上的主流手机,很多都已经装上了北斗系统,可以说,在这几年里,北斗已经默默“潜伏”到了各个终端里,并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很多消费者用的是北斗,却不知道,还经常拿着装有北斗系统的手机,嘲讽北斗系统“没做什么贡献”。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美国GPS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GPS其实是全球导航系统的英文缩写,而美国是最先搞导航系统的,所以它就把这个名称给占了,加上其性能强大,巅峰时期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人们提起导航系统,就会想起美国GPS。而手机厂商们,也习惯于将导航系统命名为GPS,这就让很多消费者用着北斗,却不知道自己用的是北斗,还以为是美国的GPS。
而前文所提到的“缺陷”,就隐藏在这个现象背后,那就是与美国的GPS相比,北斗系统在知名度上还是要远远落后的,而我们的目的不仅是实现导航系统的独立自主,还要与GPS抢占国际市场,分庭抗礼甚至实现赶超,所以知名度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改变这个局面,让北斗系统深入人心,让人们在使用它的同时,知道它、了解它,甚至达到一提起导航,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北斗”,就好比提起手机就会想到“苹果”、“华为”那样,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简单来说,就是宣传不到位啊。
其实,类似于北斗这种现象,在国内还有很多,毕竟我国向来以务实为主,不习惯“未做先炫”,甚至成功之后也会比较低调,就导致很多人对我国在国际上究竟处于什么水平,不是很了解,套用一句话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外国人他们的参照系是自身,所以对中国的实力以及发展速度,是有一个深刻认知的,在他们眼中的中国,比很多国人眼中的中国,要强得多。
哈佛一位教授在演讲中提到,过去25年里,中国崛起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其发展速度之快,“让我们连震惊的时间都没有”,要知道,就在短短几十年前,它还是一个为温饱而发愁的国家,而现在,却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了;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多次称我国是“最大挑战”,俄罗斯只能排第二,未来战略的重点就是如何与中国竞争;还有日本、韩国、菲律宾,甚至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新加坡等美国盟友,近些年来对我国变得友善起来,不像之前那样跟在美国屁股后面针对我国了,大家也可以想想是为什么……
所以,就像金灿荣教授在演讲中多次提到的那样,外国人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强大,特别是美国那些战略专家,他们是最承认中国崛起的,经常把中国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而美国是当前世界的主导者,其战略部署,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其他国家也会看重中国。而与此相反的是很多崇洋媚外的人,他们不愿意了解实际情况,故步自封,只会以旧眼光看待蒸蒸日上的中国,并在网上大肆发表一些可笑言论,而一些盲目的人,也愿意听信他们的言论,这就导致很多人并不了解我国现在的发展成果。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我国现在的发展成就已经体现在了方方面面,让无数人享受到了极大的便利,可就是有人,不了解甚至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就像北斗系统已经融入我们生活,却还有很多人一边享受着它的便利,一边骂它一样,许多人对祖国的印象,还是停留在过去,觉得还是不行,处处不如人。
而实际上,我国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有望在十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外交网络也首次超过美国,这反映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科技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在很多尖端领域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超越,比如5G、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国防力量稳居世界前三,经常与俄罗斯“二三互换”……
这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共同造就了如今强大的中国。诚然,我们并不能因为有些成果就骄傲自满,可总不能对这些成就视而不见吧?只有不卑不亢,才能认清自身,取得更好的发展。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必须得提那些为这座“大厦”打下牢固地基的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特别是“两弹元勋”们,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和奉献精神,为当时还孱弱的我国,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让新生的我国,得以在大敌环伺的情况下,安安稳稳发展到如今这个完全拥有自保能力的“庞然大物”。
两弹元勋们的奉献精神有多伟大?要知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国外留学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只要想,完全可以留在国外,享受优渥的生活环境、完善的科研条件,以及相对来说较好的发展前景。可他们,却毅然回到祖国,扎根戈壁滩,在艰苦的条件下,埋头苦干一辈子。
当时的科研条件到底艰苦到何种地步?核武器的研究,需要庞大而复杂的数据,可当时却没有计算机,没办法,他们只能利用纸、笔、算盘等,计算外国科学家们用计算机得出的数据,有时候为了一个核心数据,往往需要算好几个月。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接连打破纪录,试想一下,要是有计算机的话,纪录将被打破的更加彻底。
在感叹他们科研精神、惋惜他们受限于科研条件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数学实力,不然的话,他们能手动算出那么复杂的数据吗?而大家都知道,以“两弹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大多成长于民国时期,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他们为何能拥有如此深厚的数学功底呢?要知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很多孩子,都对数学十分苦恼。想来,这和民国时期重视数学教育、数学名家辈出有很大关系,其中有一个十分出名的教育家刘薰宇,其教育理念直到现在还处于前沿。
刘薰宇与其他同行的最大区别,就是十分擅长讲故事,他能够将数学知识,春风化雨般融入到故事当中,将复杂、枯燥的数学,变得简单、有趣,让被故事吸引的孩子,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领悟到此前百思不得其解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故事教学法”,制造一个情境,让孩子身临其境般感受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加深印象,还能让孩子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激发创造力。这种方法,放到现在也是很多名师极力推崇的,而刘薰宇,在民国时期就已经率先应用了,这也是他直到现在依旧被很多人提起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326.html